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上岳古村,这里保存着逾 1000 间明清时期的镬耳屋,当你漫步其中,仿佛穿越时空,走进了一部凝固的建筑史书。这些形似古代铁锅耳状的建筑,不仅承载着岭南先民的生存智慧,更暗藏着鲜为人知的科学密码与文化基因。
上岳镬耳楼群始建于明代,至清中期形成现规模,纵横交错,布局号称“十八里”,结构严密规整,是古村的精华。十八里东南西北四面各建有一个岳楼,岳楼之间围墙相连,五家一邻,五邻一里,每个里呈方形,每里门楼两旁为单间民居,当地称“围水屋”,里与里之间既独立又相通。现存传统民居37栋108座,占地面积1.3万多平方米,其中镬耳楼有13栋,其镬耳楼数量之多、规模之大,在广东省内罕见。其中比较出名的镬耳楼是归仁里的四美楼,民间也称“银库”。
“五龙过脊”是镬耳楼民居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,位于上岳古村厚元里,前后五座镬耳楼紧密相接,坐东北向西南,每座屋有两个镬耳,从房屋一边望去,屋顶上的5个镬耳犹如五条巨龙首尾相接,故称“五龙过脊”。五龙过脊与其他镬耳楼的不同之处,就是每座民居多一房一廊,共有三廊、一天井、一厅、三房,而且房门只通廊,不通厅。五龙过脊面阔11.7米,总进深46.43米。每座楼面阔11.7米,进深9.2米。
“五龙过阶”也是镬耳楼民居的特殊建筑形式,为清代建筑,位于上岳古村归仁里内,共有一列三座。其特别之处是每座民居的前面一列共有5个开间:归头、厨房、天井、厨房、归头。因5个开间紧密相连,且门阶成一条直线相通,故称“五龙过阶”。每座五龙过阶建筑面积216平方米,高5—7米。屋顶盖小青瓦,龙船脊,清水墙,建筑构造为穿斗式,为典型广府民居风格。五龙过阶的主要作用是防御盗匪,因客房在外、主房在内且只能从正厅进入,而盗匪进入正厅需经过三道门,所以防御较为严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