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樵山下纵横交织的河涌水网,古称樵湖十八曲,得名于明代理学家湛若水,如今则统称为官山水道。

其中的精华一段便是樵山水道,也是世界级遗产桑园围水脉的主流之一。它的流经之处,坐落着一个800多年的古村——儒溪村。

儒溪村开村于南宋末年,最初名为金瓯堡。其村名的演变,便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。北宋政治家、“庆历四谏官” 之一的余靖,是村中余氏先祖,他的为官风范与文化素养,为儒溪村播下了文化的种子。清光绪年间,随着耕读传家之风在村中日益兴盛,这里正式更名为儒村。到了上世纪 50 年代初,儒村与田溪等村联片进行土改,最终定名为儒溪村。在悠悠岁月中,儒溪村见证了朝代更迭,却始终坚守着对文化的尊崇,孕育出深厚的人文底蕴。

这里水网如织,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。新涌、赵家涌、江边涌等众多河涌纵横交错,究竟有多少条河涌,恐怕连许多本地村民也难以确切说清。走进其中,一砖一瓦、一桥一巷都散发岭南新韵,又留存着水乡先民用智慧与耐心刻画的印记。他们在此担土筑堤、垒石砌围,将沼泽变为鱼塘,沧海化作桑田,构建起独具岭南特色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。碧波绿水环绕着村庄,阡陌交通间,田园风光如诗如画,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水乡景致,让人不禁沉醉其中。

沿着儒溪村蜿蜒的进村大道一路向前,石桥古朴,流水潺潺。游走在儒溪的街头巷尾,仍随处可见古井、古榕、古祠堂、古炮楼、青石板路等古迹。在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期间,艺术家们把青砖瓦房、交错的河涌、桑基鱼塘、生产生活场景等元素作为创作的灵感,用不同的艺术项目拼出一幅岭南水乡画卷,赶紧来打卡吧!

复制本文链接
未经正式授权,请勿转载,违者必究